在佛法的传承中,古来的祖师大德们继承佛陀的教诲,处处昭示着佛门
慈悲、平等、智慧的本怀。祂们不仅德行超迈,证悟透彻,影响深远,而且任运自在。禅门六祖惠能大师是对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大圣人,其肉身至今不腐,堪为空前绝后的人间奇迹。大师因弘扬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教法门,罕有留世的文字著作。《六祖坛经》是由惠能大师所说,其弟子法海禅师等集录的唯一一部被
佛教界公认、并称之为“经”的著作。
在《六祖坛经》中,惠能大师为在家修行人说了一首《无相颂》。并且说,在家人“但依此修,常与吾同处无别。若不作此修,剃发出家,于道何益?”是故今天推荐给大家学习。净慧长老曾说:背诵这首《无相颂》,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、修行中来加以运用。若能背诵了,受用无穷。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。
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
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若能钻木出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
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
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
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。
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这首偈子,虽然只有十八句,但却是成佛的宝典、是在家人的修行指南。把这十八句话,每一个字都做到位了,极乐世界即昭示目前。
心平何劳持戒?
行直何用修禅?修行的人,与其天天念着戒律清规,却依然心绪难平,不如先让自己心平气和,这比光念戒律清规强得多。
修行的人,与其天天强调要修禅,却心仍有邪念,不如先保证自己行为端正,这比嘴上说修禅、行动却相反强太多。
恩则孝养父母
义则上下相怜修行的人,如果想施恩,首先要做到孝养父母。“义”,仁义道德,“怜”是敬爱的意思,非可怜之意。修行人要讲仁义道德,以音容笑貌,令左邻右舍、上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。而关于“孝”,有三种境界:让父母衣食无忧乃孝父母之身,是为小孝;让父母精神快乐乃孝父母之心,是为中孝;让父母愿望实现乃孝父母之志,是为大孝。
学佛人首先要学会报父母恩。佛陀成佛以后,也是首先想到要报父母恩。摩耶夫人
往生后生在忉利天,没有机会听闻佛法,佛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到忉利天为母说法。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,佛陀也回王宫为父亲说法。后来,净饭王去世,佛陀还以佛之尊严,在父亲出殡之际,扶着棺材上山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佛的这种人情味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家,这就是报父母之恩。
让则尊卑和睦
忍则众恶无喧修行人,让一步海阔天空,和身边的人都能和睦共处。恶言止于智者,忍一忍,恶言自会渐渐远离。
“忍”并非懦弱,而是有力量的表现。忍是有自信心,不与人一般见识。“众恶无喧”,就是说,你能够忍,一些对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息灭。若一个人不能忍,走到哪里都会是恶声流布。能够忍耐,别人即使对我们有点意见,也能谅解。
忍和让都是营造良好的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。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,就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给我们开出来了。
若能钻木取火
淤泥定生红莲钻木取火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修行也是一样,任何一蹴而就的捷径,都是不可取的,修行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劲头,不管做什么,都应该精进不舍地去做,只有耐得住性子去修行,污泥里面也能长出美丽的红莲。莲花是从最脏的地方长出来的,如果不脏的话,这个莲花也肯定长不好,可见恶因缘是能够成就善法的。
苦口的是良药
逆耳必是忠言良药苦口,却最有效。逆耳话语,才是忠言。我们要能听信逆耳的劝告。很多时候,我们有缺点,自己不能够察觉,同参道友劝告你的时候,说到点子上去了,我们却火冒三丈。凡夫心里有热病,一定要吃凉性苦口的药,这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火熄灭下去。
改过必生智慧
护短心内非贤修行人,若能改过,智慧自来。如若护短,修行无果。能改过就能生智慧。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,本身也是一种智慧。当朋友、善知识指出我们的短处时,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接受,还要遮护,这表明我们的心里即有“我执”、“我所”。
日用常行饶益
成道非由施钱
大乘菩萨有三聚净戒: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饶益有情、普度一切众生即菩萨发心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随学菩萨,慈悲喜舍,常行饶益。
布施仅仅是修福,施钱仅仅是修福报的一种方法。而成就佛道,并非只由施舍钱财一种因,菩萨修六度万行,方能成正觉,六度即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